我們一向對於自己所認知的事深信不疑,
一旦真相出現,未必會認同,多半會捨棄真相,投靠自己的認知。
向來排斥韓國文化的我也只能這樣評價這部南韓舊片,滿滿的理性與人性的拉鋸。
隨著年齡增長,一直保持著不讓自己太過於政治化的態度,但不得不說在看完這部片後,深深感覺到「舊體制」與「新時代」的衝擊,以及在盲目的參與層出不窮的公民運動中,我們相信的是自己的認知還是事實的真相?
回歸到電影本身,故事發生在1986年的南韓,台灣在隔年解除戒嚴令,當時的南韓同樣面臨政治動盪與民主化的問題。在沒有人會去留意的南韓鄉下小鎮,發生連續姦殺案件,被害者皆被反綁,自己的內褲被套在頭上,死狀一個比一個淒慘。
回歸到電影本身,故事發生在1986年的南韓,台灣在隔年解除戒嚴令,當時的南韓同樣面臨政治動盪與民主化的問題。在沒有人會去留意的南韓鄉下小鎮,發生連續姦殺案件,被害者皆被反綁,自己的內褲被套在頭上,死狀一個比一個淒慘。
朴賢圭是負責這案子的警官,證據是可以創造的,不相信科學,他只相信「自己的直覺」,韓城來了一個共同偵查的鄭必勇警官,對此不科學的辦案方式嗤之以鼻,相信「證據會說話」,在被害者陸續不斷的出現之下,兩個人所代表的「認知導向」與「證據導向」的天枰,在不知不覺中已經開始傾倒....
故事結尾朴賢圭回到第一次發現屍體的地方,蹲下看著陳屍地點,一個小女孩經過對他說,有個人之前來過,做著一樣的事,那個人說:『曾經在這裡做過某件事,所以回來看看。』,朴賢圭問說:『那個人長得怎麼樣?』,小女孩:『就普通人的樣子,不高,不矮,不瘦,不胖,就是一個普通人阿。』
故事結尾朴賢圭回到第一次發現屍體的地方,蹲下看著陳屍地點,一個小女孩經過對他說,有個人之前來過,做著一樣的事,那個人說:『曾經在這裡做過某件事,所以回來看看。』,朴賢圭問說:『那個人長得怎麼樣?』,小女孩:『就普通人的樣子,不高,不矮,不瘦,不胖,就是一個普通人阿。』
畫面拉到最後一個鏡頭,朴賢圭的眼神回答了我在一開始的疑問,為何這部片的片名要叫《殺人回憶》?
導演成功了,用這眼神得逞了,當下我也同樣回憶整理起所有的案發過程與證據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